本报讯(首席记者齐兴福)记者1月20日从东乡县文化局了解到,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 该县发现了大面积石窟壁画,据实地调查,壁画主要分布在石窟四壁和窟顶,壁画面积约50平方米。此次发现填补了东乡县境内没有大面积石窟壁画的空白。
据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马忠华介绍,2009年10月17日,东乡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组在对该县唐汪镇红塔寺实地调查中,住持唐仲吉称,该寺上方悬崖的石窟中有大面积的精美壁画。今年1月20日,由临夏州、东乡县普查队员组成的调查组再次前往红塔寺,攀上50多米的悬崖绝壁,对石窟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了约50平方米的壁画。
红塔寺石窟位于唐汪镇河沿村北50多米处,地处距地面50多米的红塔山悬崖上,原为红塔寺上殿。据寺内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八年刻立的《洪塔寺(红塔寺原名)募化舍施常住碑记》记载:“红塔寺始建于南宋末,依悬崖峭壁凿窟而建。”
参与此次普查的临夏州博物馆考古研究室主任张有财告诉记者,经查,红塔寺石窟门朝南,平面呈“凸”字形,由窟门、窟室和佛龛三部分组成。整个石窟内部除地面外,均以赭黄、红、黑和白诸色,在涂抹于石壁上的泥层表面绘出精美的佛像题材壁画。壁画上有释迦牟尼、菩萨、观音等人物,在释迦牟尼左右两侧自上而下各绘有四层小型壁画,每层六幅,每图各配有一个标题说明,犹如一幅幅立体连环画,整个画面内容丰富,布局严谨。人物有坐有立,排列错落有致,神韵突出。经初步判断,该壁画形成年代应始自南宋末建寺时,最晚的约是清朝康熙年间,具体的形成年代,尚待进一步考察。
马忠华称,红塔寺石窟壁画是临夏州发现的仅次于炳灵寺石窟之外的又一处重要壁画,填补了东乡境内没有石窟壁画的空白,是研究临夏地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目前,东乡县、临夏州已向省上有关部门进行了申报,以实施有效的保护。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